close

成長戰爭

 

.書名中文主標題:成長戰爭

.書 籍 作 者:李雅卿

.出 版 單 位: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 版 年 月:19970501

.版     次:第一版

 

 

一●相關書訊

 

  一位母親不畏人言昌導自學教育的告白。

  一位資優兒與主流價值抗衡的成長歷程。

 

  李雅卿,政大法律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採訪組副主任,是位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她的大兒子宗漢,智商一八○,記憶力極好;八個月大就會說話,小學二年級就能獨自看完一本電腦入門書,十六歲就擁有一家電腦公司,其設計的網路雙語搜尋系統,廣受歡迎。
  宗漢這個天才兒童,卻有著更辛苦的成長過程;曾想帶刀上幼稚園,小學二年級被資優班同學圍毆,從此拒絕上學,數次想自殺。為救回兒子,雅卿毅然辭去工作,甚至不惜掀起家庭大戰,與教育體制決裂,創辦種籽學苑(原毛毛蟲學苑),讓宗漢在家自學,展開一段用淚水鋪成的教育之路。
  現在請聽雅卿娓娓細訴她如何伴隨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尋求智識的滿足,探索心靈困頓,重新與自己,也與世界和好的顛簸歷程。

人為什麼要上學?本書作者,李雅卿,她的大兒子唐宗漢,智商一八O ,八個月大就會說話,小學二年級就獨自看完電腦BASIC入門書;記憶力極好,腦筋聰明,十六歲就擁有一家電腦公司,他所設計的網路資訊雙語搜索系統大受歡迎……。從各方面來看,他是一個罕見的資優天才兒童,然而,這樣一個小孩卻有著更辛苦的成長過程,小學時被資優班同學圍毆,數次想自殺,沒有人可以真正回答他「人為什麼要上學」?為了孩子的教育,作者毅然辭去記者的工作,陪同兩個小孩探索著適合他們成長的道路,在這其間還攜子遠赴德國就學,在兒子無法適應現今教育體制下,作者自辦了「種籽學苑」,跟一群與自己有相同問題的父母一起為孩子的學習努力。

金惟純在序中提到本書的金精神:「這本書不僅是有關成長,教育和家庭,更是整個人生的深刻反省。父母決定如何養育子女,反應了他們自己的人生狀態,對時代與社會的看法,尤其是關忽實踐理念的決心。子女決定自己如何長大,父母如何與他們站在一起,去面對整個體制和社會主流價值,反應整個社會的發展軌跡。」

 

二●內容大綱

 

宗漢在很好的胎教、父母身教下,十分喜歡讀書,包括各式童話、啟蒙書,漸漸遍及各個層面,包括電腦資訊,伴隨著先天性心臟病,在家人細心呵護下,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裏,缺乏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與能力。因此在他進入小學後,其智力遠超過老師所教的內容,無聊、沒趣之感便油然而生,對於老師的要求與同學的欺侮束手無策,最後只好選擇逃避。

作者本是職業婦女,在工作表現上正當頭角崢嶸之際,卻遭逢愛子如此狼狽與挫折,在心疼、不忍之際,毅然辭去工作,全心照顧孩子。首先為孩子辦理休學,極力撫慰他受創的心靈,然後找到郊區的一所小學-小班小校,那裡的老師有愛心不打孩子,而且富有教育理想者,所以宗漢便前往就讀。相對於一般學校來說,那裡的環境較為活潑、有彈性。在許多貴人的一路扶持之下,終於走過陰霾而大有起色。之後,因緣湊巧的舉家遷至德國生活一年,對德國的教育體制與特色,有更深的體悟,進而重拾往日的歡笑與重建自信心。基於使命感與對理想的堅持,毅然而然回到國內,而非移民德國或美國。

回國後,宗漢的情況十分良好,倒是弟弟-宗浩也出現適應不良的情形,由於有了前車之鑑,作者在處理上便更加謹慎與熟練,先選擇學校辦理在家進修,按時到校考試,最後與志同道合的家長、老師等合辦一所有特色的學校-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成員支持、板橋市莒光國小支援、長青幼稚園提供校地。成立了以孩子為中心的「種籽親子實驗學苑」(位於臺北縣 娃娃谷)。在這裏學習:只要求語文、數學和團體活動必修;教師和孩子間的對應,採取相互交叉、彼此互動的設計方式,也就是說老師們提供一定的課程表給孩子做選擇,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組別和課程來上課;學校並有語文、數學、自然、音樂、美勞、手工藝、工場、農場、實驗室、圖書館等幾個全時開放的學習區,孩子可以利用空堂時間,在學習區裡做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生活部分則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導師。並在生活討論中制定學校規則,參與學校決策。

歷經三年之艱辛經營,如今已穩定發展,孩子了解全面思考、彼此妥協的重要,並在生活中培養合作能力,同時維持了紀律。宗浩在種籽三年,已建立自己的生命態度,並且有自信可以在任何國中過得很好;而宗漢已和朋友合組資訊公司,並且成為商業雜誌的封面人物,其所設計的網路雙語搜尋系統,已打開邁向國際市場的通路。

 

三●內容摘錄 下列文字摘自《成長戰爭》

 

  人的一生其實都只不過是在整合內在的自己,並尋求人間的一點真情而已。 P6

  平時又最珍貴的教育原則-尊重孩子的感覺。……尊重孩子的感覺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內在自尊,有了自尊,孩子就可以抵抗外在世界的壓力,而不是大人刻意維持一個無壓力的環境還保護孩子。 P10

  從他帶孩子和辦學,可看出他首重尊重孩子,大人切勿以權威摧毀孩子的意志為能事。其次,父母要超越升學主義,不要以學校考試分數的高低標價孩子,只要親子兩皆不再成為分數的奴隸,孩子成長的天地自變的無線寬廣。…..不要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相比!  P13

  今天大家雖享有外在自由,內心卻依然被戒嚴時代的框框所綑綁,太過順服、太多恐懼。至於小孩,雖擁有自由的心,卻遭高壓升學主義教育體制綑綁,被迫成為只知按標準答案思考的考試機器。P15

  而教育,不過是協助孩子了解世界、接受自己,從而建立屬於他自己的價值觀,在這樣多變的世界中能夠安身立命,如是而已。 P36

  有誰不是帶著各式各樣的面具過活呢?

  有一次他把打我們的籐條交給一個老學不好的孩子,很洩氣的把手伸出來,掌心向上的對那孩子說:「你打我好了,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怎樣才能夠讓你學會。」P45

  此後我在做事情,都喜歡這種合作的創造模式。只要對參賽者有信心,不騙你,事情都會變的很美……如果石頭太大,河川就會改道,不必太過擔心。 P58

  我很鼓勵孩子在不困擾別人的情況下,做自己的探索和實驗。 p97

  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聰明,但我知道怎麼把孩子壓笨,只要在孩子提問題時,你譏笑他、不理他、叫他閉嘴,就可以把一個原本聰明的孩子變笨。我看過很多父母這麼做,非常有效!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很有想像力、好奇心的。 p97

  與老師海闊天空高談闊論的快樂;相對的,他也提到越來越多對體罰的恐懼。 P102

  教育不是做生意,粗而廉的教育政策,逼使老師們只能用棍子來管理學生,什麼創意思考、個性培養,到頭來只是淪為口號而已。我們就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吧! P104

  小野獸受了傷都可以回到自己的窩舔他的傷口,我的孩子受了傷為什麼你們都要把他往外推?P119

    後來我每次看到有學生自殺的消息,心裡都很難過。常常想只要父母中,有一個人能夠不顧一切傻傻愛他,那個孩子說不定就可以不死吧? P125

  在自己承受不起的時候,任何人的好意或關懷,都會變成新的負擔。  P129

  她們對待宗漢就像對待一個同輩的朋友一樣,既不特別同情他,也不特別照顧他。P141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大人的尊重,只要成人不用威權相逼,許多看似叛逆的孩子,最終都會變成可以溝通、可以交談的人。問題是大部份的成人很難做到這一點,或是自以為做到,但敏感的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種勉強為之的虛偽。最簡單的辨別方法是:你有沒有把孩子的聲音聽進心裡?  P141

  我們做大人的,只能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我們的工作,提供我們認為最好的,陪他們走一段路。至於孩子吃或不吃面前我們擺出來的食物,讓他們自己決定吧!這樣彼此都可以自在共生,不會有太多不必要的牽扯和掛礙。  P146

  後來我自己當了老師,從不敢奢望每個孩子都喜歡自己的課,因為人有投緣不投緣的問題。只要大人願意多點等待、觀察和鼓勵,就可以協助孩子找出他的興趣、長處和方向。 P146

  我最難過的事,就是常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只要熬過六年或幾年,你就可以自由了。」因為六年過去,這孩子已經被壓的性格扭曲,要恢復開朗、自信,就很難了。甚至可能終其一生,燈會缺乏擅用自由的能力。  P156
  德國人的教育觀認為孩子有錯是應該的,大人應該感謝他犯錯,否則大人怎麼知道這個孩子有什麼地方需要成人的協助呢?以這種態度看待孩子的錯誤,難怪德國的孩子能夠心無恐懼,面有陽光。 173

宗浩嗤之以鼻說:「真好笑,台灣的孩子為什麼不誠實?當然是因為誠實的代價可怕嘛!」 P192
  一個國家把教育辦好,要求每個孩子都上學,是對的。可是教育辦不好,卻要強迫每個學生來上學,這是不公義的行為。 P198

  有一件事,你覺得應該去做,可是這件事太困難了,超過了你的能力,你心理害怕,想了又想,還是去做,這樣才叫勇敢。 P206

 

 

三●我的觀點

 

  以上所節錄的內容,所節錄的句子,都是我在閱讀中感到相當認同的。甚至於我會想,未來我成為一個母親絕絕對對不要以相同的方式去殘害孩子!我想,不論是在普通教育、資優教育甚至是特殊教育,對待孩子的方法、身為一個母親所要去注意的、身為一個老師所該付出的,其實都是一樣的!應該都是基於尊重孩子、與孩子講道理、讓孩子了解而去教育的!

  常常有新聞有輿論說:七年級生都是草莓族!也身為七年級生的我真的很想反駁:並非大部分的七年級生都是草莓族,那麼不成承受壓力與挫折好嗎!?怎麼能夠因為少部分的年輕人因為家族的過度保護,把她們都當成溫室裡的花朵而已偏概全呢!怎麼說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差異性很大的個體!

  過去我也歷經了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求學經驗,我只能說其實我也不太認同台灣的教育體制:永遠的填鴨式教育!在升學主義的帶動下,學生只是被關在牢籠裡的金絲雀,學校的課程與考卷是我們的糧食!也許是因為剛好我遇到的班級遇到的老師遇到的學校都是比較嚴格吧!每一個階段都是早上七點就到學校,放學時間從下午五點半慢慢的變成晚上七點半、晚上九點半,我發現我待再學校的最高紀錄是14個小時。下課時間是唯一能夠喘口氣的天堂,卻也慢慢的被剝奪,體育課美術課等非國英數理社的科目也被拿來考試,發洩的出口只剩下週末在家的時間,偏偏父母老認為書念不夠,平常都沒在唸書逼著我一直念..唉!該說這是升學主義的悲哀嗎?老是被拿來跟其他更優秀的孩子比較,偏偏每個孩子的學校環境不同,如果是我我也希望能在快樂自主的環境下學習,我不希望永遠被壓在體制下,感覺書不是為了自己唸的,而是為了家庭期望社會期望。自己的程度到哪裡其實自己都知道,我知道自己一直都只是一個中上程度的均才,而不是社會大眾所注目的偏才。難道這也是一種罪嗎?

  平實又最珍貴的教育原則─尊重孩子的感覺。已經過了艱辛的聯考魔咒的階段,特意選了離家較遠的學校就讀,這種自由的甜美,這種認真做自己的感覺真的很美好。開始覺得書是為了自己唸的,我的成績,想要再被拿來比較先看看有沒有跟我在同一個環境學習相同領域的優秀人才再來比較吧!撇開令我厭惡的教育制度,我想起以前讓我快樂學習的地方-科見美語,在那裡真的就是快樂學習,我感覺我就是個跟大家地位都相同的個體,不在有階級之分,沒有壓力沒有責罵沒有要求,只有歡樂的笑聲,大家一起玩遊戲一起競賽一起學習,跟老師跟各個不同年齡層的朋友都有著良好的關係!一天的不快樂大概就是在這裡被釋放出來補充新的能量為了隔天在去打仗。

  台灣教育體制中最令人詬病的,就是教條化和刻板化,忽略了個人特質,導致許多不符主流價值的能力,被輕易忽略或是刻意抹煞!。而不少的家長們,更是只關心考試的成績,和第一志願的文憑。以現在的功利社會而言,要不是宗漢是個資優高材生、電腦天才,擁有十六歲就自組電腦公司的驚人經歷!作者的理念和辛苦走來的歷程,或許就不會被人如此肯定如此認同。

  或許,這也是之所以許琳英的序就提到:「不曉得有多少教育父母期待雅清譽而密集大公開,因為他們就可以按圖索驥,培養出一個個帶著光環的孩子。」這樣辛苦的歷程,若沒有相當的堅持,若沒有不顧一切的維護,若抵擋輿論的力量……這種事情普通的孩子普通的家庭做得到嗎?

  還是別把重點放在如何培養出一個資優生!注意力還是放在如何讓孩子學習的更快樂更滿足!

  作者說:教育,不過是協助孩子了解世界、接受自己,從而建立屬於他自己的價值觀,在這樣多變的世界中能夠安身立命,如是而已。但是現今的教育階段,我想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都是惡夢的階段吧!現在不比以前,我不相信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育,是讓孩子將一天中的三分之二時間都專注於課業與考試上,回家!變成只是洗個澡睡個覺,隔天又是上戰場!這種巨大的壓力,每天與各式各樣的人在比較。一付就是你要把大家都踐踏在腳底下,變成最優秀的!

  最討厭就是有已經工作的人跟我說:當學生多幸福啊!你們當學生都不懂的學生的幸福!

  這種說法,如果說是指國外的教育,也許我還認同些。只可惜,在台灣只會被說你不夠認真!你書唸的不夠多……之類的話。我羨慕作者還懂得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心聲。不至於讓他的孩子走向崩潰走向死亡的路。我羨慕,宗漢的家庭,在父母之中還有一個可以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需求。家庭的支持真的很重要!套句作者說的:「後來我每次看到有學生自殺的消息,心裡都很難過。常常想只要父母中,有一個人能夠不顧一切傻傻愛他,那個孩子說不定就可以不死吧?」說不定,有些輕生的孩子,她們就是斷送在家庭的不支持中吧!

  這學期我也開始利用空閒的時間到國小去進行補救教學,對學習低成就的孩子進行數學輔導教學,對於孩子們我不想用高壓統治的態度去對帶她們,畢竟她們都已經五六年經了,正值轉換成小大人、有主見的年紀。對於她們我只能用循循善誘,慢慢開導的方式,讓她們了解,她們不一定要是最好的,但是基礎的概念要打好,來這裡上課是為了自己好,跟其他人都無關,要為自己負責任。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一對一的指導她們,以及共同討論上,或許一開始會有些小挫折,但是慢慢的,孩子們對於這個小團體漸漸有了認同感,也會認真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甚至於開始有了成就感,學校的課業都有很大的進步。我想我完成了這次的教學目的了!我也不後悔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在這些可愛的孩子身上。

  如果說,教育是建立在「對人的不信任」的基礎上,不信任教師、不信任學生、不信任家長、也不信任任何一個參與的人,因而有了層層的管制和限制。這就像比利戰爭中,比利所要長期抗戰的敵人,無法對人產生信任感,就無法治療(或是說被教育),那麼一切就會變成是很痛苦的事情。

  反觀現在的社會,大家都明瞭:說和做事兩回事,在這樣爾虞我詐、利益為主的環境中,為了保護自己,為了讓自己更好過一些,人們不得不戴著面具過活,也很難相信其他人的真情,長久的壓抑和羞辱,還有多少成人能夠相信「孩子有自己學習的能力」?何時才能卸去面具,真實的面對問題、面對每一個人,才是癥結所在,「勇敢:有一件事,你覺得應該去做,可是這件事太困難了,超過了你的能力,你心理害怕,想了又想,還是去做,這樣才較勇敢。」大家都喜歡面具保護下的安穩,害怕摘下面具可能會遇到什樣的寒風徹骨。勇敢,真的是現今人所欠缺的能力。

  雖然這本書的主要議題還是在資優教育身上,但是正如我在開頭所說的:不論是在普通教育、資優教育甚至是特殊教育,對待孩子的方法、身為一個母親所要去注意的、身為一個老師所該付出的,其實都是一樣的!應該都是基於尊重孩子、與孩子講道理、讓孩子了解而去教育的!多給孩子鼓勵、少點責罵,孩子會學得更開心更願意!

 

四●討論議題

 

1、    要不要上學?

2、    體罰存在的必要性?

3、    當孩子面臨升學/就業或選系的決擇時,你會尊重孩子的興趣或是強迫孩子依照你的決定去做

4、     對當前的教育改革有何看法?

5、     分數重要嗎? 

    全站熱搜









    離婚證人台北離婚證人新竹離婚證人彰化離婚證人高雄離婚見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